
當茅臺在紐約品鑒會上用“Baijiu”替代“Chinese liquor”,當“醬香型”從直譯成 “soy sauce flavor”的尷尬,調整為“Jiangxiang (soy sauce aroma)”的文化適配表達,白酒國際化正從“產品輸出”邁向“認知重構”的關鍵階段。而這一切的核心支點, 在于建立一套既能精準傳遞工藝本質,又能跨越文化隔閡的《白酒國際化術語表達體系》。這套體系絕非簡單的“中文-英文”詞匯對照表,而是連接中國酒文化基因與國際消費認知的“語言橋梁”,更是破解“液體刀片”負面標簽、推動白酒成為全球烈酒新范式的戰略基礎。
構建的緊迫性:從“認知混亂”到“標準缺失”的雙重困境
當前白酒國際化進程中,術語表達的混亂已成為制約發展的核心瓶頸,其困境集中體現在三個維度。 從市場傳播層面看,“多譯并存”導致消費者認知分裂。同一“白酒”概念,既有企業直譯為“Chinese spirits”,也有品牌誤作“rice wine”(實則為米酒范疇),更有甚者借用“Chinese whiskey”的類比表達,既模糊了白酒的品類獨立性,又引發海外消費者對“是否添加谷物或上忌成分”的誤解。某頭部酒企曾因將“泥窖固態發酵”譯為“mud cellar fermentation”,被海外媒體解讀為“衛生條件不佳的傳統工藝”, 直接影響產品在歐洲市場的上架審批——此類因術語不當引發的認知偏差,本質 是缺乏統一表達標準的必然結果。
從專業交流層面看,工藝術語的“文化失語”阻礙行業對話。白酒獨有的“勾調” 工藝,曾被簡單對應為威士忌的“blending”,卻忽略了前者“以陳年基酒平衡風味, 無額外酒精添加”的核心特質,導致國際烈酒協會在編制《全球蒸餾酒工藝指南》 時,誤將白酒“勾調”歸為“添加型工藝”;而“大曲”“小曲”等發酵劑術語,因未補充 “微生物群落培育”的專業注釋,使得海外科研機構在研究白酒發酵機理時,長期 難以精準匹配對應原料。這種專業層面的認知斷層,根源在于白酒術語與國際酒 類標準(如 ISO 18430)形成有效對接。
從法律合規層面看,術語模糊引發貿易風險。“原漿酒”在國內指“未勾調的基 礎酒”,但部分企業直譯為“original liquor”,與歐盟法規中“original”需標注“原產地 保護”的要求沖突,導致產品在德國、法國等市場因“術語不合規”被扣留;而“高 度酒”簡單表述為“high-alcohol liquor”,未明確“40%-60% ABV”的酒精度范圍,使 得海外消費者誤將其與“高糖飲品”混淆,間接影響產品在健康飲酒趨勢下的市場接受度。這些問題本質,是白酒術語體系缺乏對國際法規語境的適配性設計。
核心原則:在“文化堅守”與“國際適配”間找平衡
構建《白酒國際化術語表達體系》,需確立四大核心原則,既要避免“全盤西 化”丟失文化基因,也要防止“自說自話”脫離國際認知語境。
1、標準化優先原則是體系的根基,需確定官方標準與國際通用規范的雙重坐標。2022 年《白酒工業術語》已明確 “Baijiu”為白酒核心稱謂,體系構建應以 此為基準,統一“白酒”的中文定義(以糧谷為原料,經蒸煮、糖化、發酵、蒸餾、陳釀、勾調而成的蒸餾酒)與英文表述(a grain-based distilled liquor produced through steaming, saccharification, fermentation, distillation, aging, and blending),同 時參照 ISO 國際標準中 “distilled spirits”的分類框架,將白酒納入“谷物蒸餾酒”子類,補充 “unique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process”(獨特固態發酵工藝)的差異 化注釋,既保證術語的權威性,又為國際市場分類提供依據。
2、跨文化適配原則要求打破“直譯思維”,實現“概念轉化”而非“文字轉換”。 對于抽象的品鑒術語,需將中文的“意境表達”轉化為國際消費者熟悉的“感官描 述”:如“醇厚綿柔”不應直譯為 “mellow and soft”,而需補充 “round on the palate with a smooth finish”(口感圓潤,余韻順滑),貼合威士忌、白蘭地的品鑒表達邏 輯;“清香三品”這類文化性概念,需拆解為 “Three Qingxiang characteristics: liquor aroma (clean and fresh), personal integrity (pure and upright), moral character(modest and gentle)”,通過括號注釋明確“酒香”與“人格隱喻”的雙重內涵,避免文化符號的丟失。
3、功能分級原則需根據使用場景區分術語詳略程度,實現“精準傳遞”與“信息減負”的統一。在酒標標注場景,核心術語需簡潔明了,如 “Baijiu - Nongxiang(strong aroma) - traditional solid-state fermentation”(白酒 - 濃香型 - 傳統固態發酵),幫助消費者快速識別品類與工藝;在學術研究場景,則需補充專業參數,如“泥窖固態低溫發酵”需標注 “solid-state low-temperature fermentation (18-22℃) in clay-lined pits with microbial flora cultivation”(18-22℃黏土窖池固態低溫發酵,含微生物群落培育);在市場宣傳場景,可適度融入文化意象,如“陳釀”譯為“aging with years of storage”,強調“時間價值”與國際高端烈酒的共性認知。
4、動態迭代原則是體系生命力的保障,需建立“市場反饋 - 數據驗證 - 內容優化”的閉環機制。可通過海外經銷商、跨境電商平臺收集術語使用問題,如某品牌發現“酒海”(傳統木質儲酒容器)被譯為 “wine sea”引發消費者誤解后,及時調整為 “large wooden Baijiu containers (Jiu Hai) for aging”;同時,每2年聯合跨文化傳播學者、國際酒類媒體開展術語適配性調研,如針對“生肖紀念酒”的表 述,通過對比 “Zodiac Limited Edition”與 “Chinese Zodiac Commemorative Baijiu” 的市場接受度,最終選擇更貼合西方星座文化認知的前者,確保術語體系始終與國際消費語境同步。
體系框架:四層結構搭建“認知階梯”
《白酒國際化術語表達體系》需構建“基礎核心-工藝技術-品質品鑒-文化場 景”的四層框架,形成從“是什么”到“為什么好”再到“如何體驗”的完整認知鏈條,讓國際受眾循序漸進理解白酒的價值。
(一)基礎核心術語層:解決“身份認同”問題
這一層是白酒的“國際身份證”,需明確品類邊界與核心屬性,避免與其他烈酒混淆。核心稱謂以“Baijiu”為基礎,補充“Chinese Baijiu”作為國際通用擴展表述,同時在首次出現時標注“China’s indigenous grain-based distilled spirit(” 中國本土谷物蒸餾酒),強化品類獨特性;本質界定需精準對應工藝環節,將“以糧谷為原料,經蒸煮、糖化、發酵、蒸餾、陳釀、勾調而成的蒸餾酒”譯為“a distilled liquor madefrom grains (including sorghum, rice, and wheat), produced through steaming,saccharification, fermentation, distillation, aging, and blending”,通過括號補充具體原料,避免“grain”的籠統表述;分類術語采用“工藝+香型”兩級體系,工藝分類中“ 固 態 法 白 酒 ” 譯 為 “traditional solid-state Baijiu” , “ 液 態 法 白 酒 ” 譯 為 “liquidfermentation Baijiu”,明確區分傳統與現代工藝;香型分類采用“拼音+英文釋義”雙標注,如“醬香型”為“Jiangxiang (soy sauce aroma)”、“清香型”為“Qingxiang (lightaroma)”,既保留文化標識,又降低理解門檻。

(二)工藝技術術語層:傳遞“專業價值”
這一層是白酒的“工藝說明書”,需用國際酒類行業可理解的語言,解讀白酒的技術優勢與獨特性。核心原料“糧谷”譯為“grain”,但需補充“predominantlysorghum for Jiangxiang style, rice for Nongxiang style”(醬香型以高粱為主,濃香型以大米為主),體現原料與香型的關聯;關鍵工藝需兼顧專業性與易懂性,“泥 窖固態低溫發酵”譯為“solid-state low-temperature fermentation in clay-lined pits”,補充“clay contains unique microbial strains that contribute to flavor”(黏土含獨特微生物群,影響風味形成),解釋工藝背后的科學邏輯;“勾調”譯為“blending”,但必 須 加 注 “artful combination of aged base spirits, no additional alcohol or wateradded”(陳年基酒的巧妙組合,無額外酒精或水添加),消除“摻假”的負面聯想;發酵劑分類采用“拼音+功能注釋”,如“大曲”為“daqu (large starter, used forhigh-quality Baijiu with complex flavors)”、“小曲”為“xiaoqu (small starter, used for light-aroma Baijiu with fast fermentation)”,幫助國際受眾理解不同發酵劑的適用場景。
(三)品質品鑒術語層:破解“感官壁壘”
這一層是白酒的“體驗指南”,需將中文抽象的品鑒描述,轉化為國際消費者可感知的感官語言,消除“難以描述”的認知障礙。口感描述需貼合國際烈酒品鑒習慣,“醇厚綿柔”譯為“mellow and smooth with a round palate”,“甘洌凈爽”譯為“clean and refreshing with a crisp finish”,避免“綿柔”“甘冽”等直譯帶來的理解空白;香氣表達需將文化性概念具象化,“清香三品”譯為“Three Qingxiang characteristics:clean liquor aroma, pure personal integrity, gentle moral character”,通過括號補充“aroma is fresh and light, similar to steamed grains”(香氣清新淡雅,類似蒸煮谷物的味道),連接文化隱喻與實際感官體驗;余味描述借鑒威士忌、白蘭地的表述邏輯,“余香悠長”譯為“long-lasting aftertaste with lingering grain notes”,“回味甘甜”譯為“sweet aftertaste that lingers on the tongue”,讓國際受眾通過熟悉的品鑒維度理解白酒的風味層次。
(四)文化場景術語層:傳遞“精神內涵”
這一層是白酒的“文化名片”,需在文化特色與傳播效率間找到平衡,讓國際受眾理解白酒背后的生活方式與價值理念。飲用場景需區分功能屬性與文化屬性,“品鑒”譯為“savoring”(而非“drinking”),強調“slow appreciation of flavor layers”(緩慢品味風味層次)的鑒賞屬性;“宴請”譯為“banquet”,補充“a traditional Chinesesocial gathering where Baijiu symbolizes hospitality”(中國傳統社交場合,白酒象征好客),傳遞文化語境;價值符號需對接國際高端烈酒認知,“陳釀”譯為“aging”,標注“years of storage in clay jars enhances flavor complexity”(陶罐多年貯存提升風味復雜度),將“陳釀”與“時間價值”關聯;品牌文化術語需簡化文化負載,“貢獻文化”等企業理念譯為“to contribute positively to the global spirits culture”,避免“貢獻”的字面直譯(contribution)帶來的生硬感,讓國際受眾更易接受。
落地路徑:從“標準制定”到“生態共建”
《白酒國際化術語表達體系》的價值,最終需通過落地應用轉化為市場競爭力,這就需要構建“權威發布-場景應用-行業協同-國際認可”的全鏈條實施路徑。
1、建立權威術語庫是體系落地的基礎。應由中國酒類行業協會聯合江南大學、北京語言大學等學術機構,編制《白酒國際化術語大典》,涵蓋基礎、工藝、品鑒、文化四大模塊,每個術語需包含“中文原文-英文標準譯法-文化注釋-使用場景示例”四部分內容,如“酒海”條目需明確“中文:酒海;英文:large wooden Baijiucontainers (Jiu Hai);注釋:traditional Chinese storage vessels lined with tung oil andpaper, used for aging Baijiu to enhance mellow flavor;場景:學術研究、文化宣傳”。同時開發線上術語查詢平臺,提供多語言檢索功能,方便海外經銷商、媒體、科研機構隨時查閱,確保術語使用的準確性。
2、統一產品標識應用是體系觸達消費者的關鍵。參照勃艮第葡萄酒的等級標注邏輯,在白酒海外產品商標上規范術語呈現:正面標簽標注核心信息“Baijiu - 香型(拼音+英文)-酒精度”,如“Baijiu - Jiangxiang (soy sauce aroma) - 53% ABV”;背面標簽補充工藝與文化信息,如“produced via traditional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in clay pits, aged for 5 years”(傳統黏土窖池固態發酵,陳釀 5 年)。某酒企試點該標注方式后,海外消費者對產品的“工藝認知度”從 32%提升至 68%,證明規范標識能有效降低認知成本。
3、賦能全渠道傳播是體系滲透市場的核心。要求白酒企業在英文官網、海外社交媒體(如 Facebook、Instagram)、跨境電商詳情頁中,統一采用體系術語;針對海外消費者“品酒詞缺失”的痛點,在產品介紹中補充“aroma: rich soy sauceand roasted grain; taste: mellow with long-lasting aftertaste”(香氣:濃郁醬香與焦香谷物;口感:醇厚,余韻悠長)等關鍵信息,幫助消費者建立感官預期。同時聯合海外酒類 KOL(如《Decanter》專欄作家),用體系術語制作品鑒視頻,如“如何識別不同香型的 Baijiu”,讓術語通過生動內容觸達目標受眾。
4、推動國際標準對接是體系獲得全球認可的關鍵。主動聯合 ISO 國際標準化組織,將白酒術語納入《全球蒸餾酒術語標準》,重點推動“Baijiu”作為專有名詞的收錄,以及“固態發酵”“泥窖”等工藝術語的國際定義;同時與 WSET(國際葡萄酒與烈酒教育基金會)合作,將白酒術語納入其烈酒認證課程,培養具備專業術語認知的國際酒類從業者,從行業教育層面推動術語體系的普及。
5、開展行業培訓認證是確保體系執行一致性的保障。針對出口企業、跨境 電商、海外經銷商開展術語體系培訓,內容涵蓋術語標準解讀、文化適配技巧、常見誤譯案例(如“酒令”誤譯“wine command”需糾正為“drinking game”),培訓合格后頒發“白酒國際化術語應用認證證書”,將術語使用納入企業出口資質審核指標。某省酒業協會實施該制度后,當地白酒企業海外宣傳材料的術語錯誤率從45%降至 8%,有效提升了品牌專業形象。
結語:術語體系是白酒國際化的“認知錨點”
當白酒從“中國特產”走向“全球烈酒品類”,《白酒國際化術語表達體系》的意義遠不止于語言層面的統一——它是中國酒文化在世界文明對話中的“精準發聲器”,是國際消費者理解白酒“工藝之美”與“文化之魂”的“認知地圖”,更是白酒突破“地域限制”、成為全球烈酒新范式的“戰略基石”。構建這套體系,既要堅守“Baijiu”的文化基因,不迎合短期市場認知而丟失本質;也要具備“國際化”的包容思維,用國際受眾能理解的語言講述白酒故事。當“Jiangxiang”不再被誤解為“醬油味”,當“勾調”不再被等同于“摻假”,當“Baijiu”像“whiskey”“brandy”一樣成為全球消費者熟知的烈酒品類,中國白酒的國際化才算真正實現了從“產品輸出”到“文化認同”的跨越。這一過程或許漫長,但每一個精準的術語、每一次規范的表達,都在為白酒的全球旅程鋪路——因為好的術語體系,不僅能讓世界讀懂白酒,更能讓白酒融 入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