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葡萄酒再次獲得國際大獎,多個酒莊齊獲DWWA與布魯塞爾國際葡萄酒大賽最高獎項。
這是一次值得記錄的勝利,但也是一次靜水深流的回應。
十四年里,我們從“震驚世界”到“穩健輸出”,從“盲評認可”走向“市場自洽”。
The Big News,正在發生。
Decanter世界葡萄酒大賽(DWWA)、布魯塞爾國際葡萄酒大獎賽兩大權威賽事近日發布榜單。中國葡萄酒以斬獲最高獎項、刷新獲獎總數紀錄的成績,再次站上高光時刻。
毫無疑問,這其中最大的新聞之一是:中國葡萄酒,又一次在DWWA中登上最高領獎臺。
十四年前,寧夏賀蘭晴雪酒莊的“加貝蘭2009”在這場全球最嚴苛的賽事之一中,獲得了最高獎項——“國際獎”。那是中國第一次,也是全球第一次,在這類比賽中,將“來自中國”的葡萄酒納入主流視野,重新定義。
而今年,多個產區、多個酒莊、多款中國酒同時獲得金獎及以上獎項,打破紀錄,也改變了敘述方式。
這不是回歸,而是延續。


(6月28日,ProWine Beijing 結束之后,我組織了一次小范圍內行業內人士的品鑒活動,集中品鑒了這次DWWA金獎及以上獎項的部分中國葡萄酒)
當年的獲獎讓很多人感到意外,也讓一些人抱有懷疑——中國酒?真的行?
這也正是那一年“加貝蘭”真正的意義所在。不只是它的品質和風格,而在于它打開了一個可能性:中國酒莊只要足夠認真,就能獲得最專業的認可。
那次獲獎帶來的是信心。
但真正的挑戰,不在領獎臺,而在領獎之后。這個轉折點,出現在接踵而至的2012年。
在行業達到頂峰之后,中國葡萄酒進入了漫長的調整期。消費趨緩,投資放慢,行業從“跟風入局”轉向“理性回調”。曾經的喧囂逐漸歸于冷靜。
這段時間,很多酒莊、很多從業者,埋頭做了市場看不到的工作。
我們調整品種結構、優化種植管理、探索釀造風格;新一代具國際視野的青年釀酒師、獨立釀酒師開始嶄露頭角;我們也開始重新思考:中國葡萄酒要表達什么,如何表達。
有些進展,適合在冷靜中完成。
因為不被聚光燈照亮,才希望被看見;因為有了信心,才有了向外走的勇氣。
也是從2012年開始,越來越多酒莊走出國門、參與比賽,也開始以“能否經得起專家盲品”“能否獲得高規格獎項”為標準,重新審視自己的酒。
一條是向內自省,一條是向外求證。兩條線索相互交織,構成了十四年清醒而扎實的路徑。
今年的獎項,是一次階段性的確認。我們證明了:
中國葡萄酒,不止有“代表作品”;
中國酒莊,可以持續穩定地輸出;
中國風土,有能力形成多樣化表達。
這次,沒有“黑馬”的說法,也沒有“The Big News”的驚訝。
我認為這是好事。

(“加貝蘭2009”獲獎之后,Decanter雜志于當年10月刊上刊登這一篇《The big news》,全文報道此次事件,并對中國葡萄酒的未來給予肯定和期盼)
這意味著,評價中國酒的標準正在改變。不再是是否“像國外某個產區的酒”,而是是否擁有自己的內在邏輯,是否能自洽成立。
產區不同,品種各異,它們所帶來的,不只是地理與風味的差別,更呈現出各自不同的技術路徑、風土理解與表達意愿。
“向外求證”,我們在世界葡萄酒的舞臺上找到了自己的坐標點。
接下來,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向內自省”,以這一坐標為原點,深入市場,建立起更具穿透力的價值認知與消費鏈接。
獎項不會自動轉化為市場。盲評中的勝出,并不等于餐桌上的偏愛。
如果說過去我們關注的是“釀出一瓶能拿獎的酒”,那么今天,我們更該關注——我們是否釀出了一瓶,讓普通消費者愿意第二次打開的酒?
這,才是中國葡萄酒行業的“The Big News, Again”。
曾經被很多人問:有沒有“下一個加貝蘭”?
我想說的是,不會有。但會有一個更成熟的群體,一批更穩定的酒莊,一個更完整的產業。
“Nothing stands still in the Middle Kingdom”。
在這片土地上,中國葡萄酒從未止步。從個體到群像,在“冷靜”中積蓄更長遠的力量。
再往前走,獲獎不應再是“突破”,而應成為“常態”;表達不再依賴“他者評價”,而應形成“自我坐標”。
最終的價值,不在獎杯中,也不止于行業內部共識,
而在市場,在杯中,在飲用之后仍愿意記住它的那個人心里。
這一切,并不遲。
也許剛剛好。

(世界有影響力十大葡萄酒顧問、北京農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釀酒工程系主任教授 李德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