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港股上市公司蜜雪集團發布公告稱,已于9月30日與福鹿家(鄭州)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鹿家”)及其股東簽署投資協議,擬以2.86億元認購新增股份,并以1120萬元受讓部分股權,合計出資2.97億元,取得福鹿家53%的控股權。交易完成后,福鹿家將成為蜜雪集團的非全資附屬公司,其財務業績將并入集團報表。
消息一出,“蜜雪冰城要賣啤酒了”迅速沖上熱搜,引發行業熱議。有觀點指出,這不僅是一家茶飲巨頭的跨界布局,更可能是一場對中國啤酒市場“高端化敘事”的降維打擊。
“鮮啤平價化”來襲
公開資料顯示,鮮啤品牌福鹿家創立于2021年,主打“現打現飲”模式,產品涵蓋經典原漿、果啤、小麥啤等,門店多布局于社區、商圈及夜市,強調高性價比與即時消費體驗。截至2025年8月31日,福鹿家門店數量已接近1200家。
深入觀察其背后的資本與運營邏輯,我們不難發現,其與蜜雪冰城如出一轍:強供應鏈支撐、標準化出品、極致性價比。據悉,雙方已在蜜雪冰城位于焦作溫縣的生產基地共建萬噸級酒廠,并共享冷鏈物流系統,實現原料0℃-8℃低溫鎖鮮直送門店。這一協同效應顯著降低了成本——福鹿家500ml現打鮮啤售價僅為6元-10元,較市場上同類精釀產品低30%以上。

圖片來源:鮮啤福鹿家微信公眾號
而這一價格,恰恰擊中了當前啤酒行業的軟肋:成本高、渠道重、價格虛高。
據中國酒業協會預測,2025年中國精釀啤酒市場規模將突破9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0%。然而繁榮背后,大量中小精釀品牌仍困于“小而美”的生存模式,難以規模化擴張,且高度依賴高毛利維持運營。
“蜜雪冰城的核心能力,是‘把好喝的東西賣便宜’。”一位長期關注新消費領域的投資人向《華夏酒報》記者表示,“他們用4元的冰鮮檸檬水打穿市場,用2元的冰淇淋建立消費者心智,現在要做的,是用6元-10元的鮮啤,打破精釀動輒30元-50元的定價壁壘。”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也持類似觀點。他認為,當前,中國消費結構可分為超高端、高端、中高端、中端、中低端、低端六個層級。福鹿家選擇高性價比路線,與其品牌定位、供應鏈完整度及成本控制能力密切相關,而“低價≠低質”,其出現或將推動精釀啤酒走向更親民的消費市場,對行業高質量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尤其是在低毛利、高周轉模式的示范效應上。
挑戰還是利好?產業影響的雙重圖景
與蜜雪冰城“向下滲透”的戰略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過去五年,中國啤酒行業的主旋律始終是堅定“向上走”——向高端化、精釀化與場景化轉型。
翻看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各大啤酒企業的財報,這一趨勢清晰可見:
華潤啤酒在2024年其高檔及以上產品銷量增長超9%,其中,“喜力”品牌表現尤為強勁,增速接近20%,標志著其中檔及以上產品銷量占比首次在半年度突破50%;青島啤酒在2025年上半年同樣依托其中高端產品實現了銷量增長5.1%,增速顯著領先于其主品牌整體;而重慶啤酒則持續優化其產品結構,在2024年將高檔產品(8元及以上)的銷量占比提升至48.9%,并通過“國際品牌+本地品牌”的組合策略鞏固市場。
這一集體轉型的背后,是行業總量見頂后,對盈利增長的迫切需求。當銷量增長乏力,優化產品結構便成為利潤的核心引擎。

為支撐高端化戰略,啤酒企業紛紛調整營銷策略,將“場景化”提升至戰略高度:積極布局夜場、酒吧、Live house、騎行、露營等新興消費場景,深耕在地文化IP,并與即時零售平臺深度合作,以滿足消費者對便捷與新鮮的需求。
然而,2024年至2025年間,宏觀消費環境波動使行業短期承壓,部分企業營收增長放緩,并且高端化并未帶來預期中的利潤躍升。財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五大啤酒企業(華潤、青啤、重啤、燕京、惠泉)合計凈利潤增速僅為5.79%,遠低于2021年-2023年同期水平。與此同時,營銷費用率持續攀升,“內卷”已成為行業共識。
當前,商超渠道主流瓶裝啤酒單價在3元-6元,餐飲渠道約為10元-15元,而精釀酒吧普遍定價在30元以上。
“蜜雪冰城的啤酒定價在6元-10元/500ml,精準切入傳統工業啤酒與高端精釀之間的空白帶,直接沖擊傳統精釀品牌的定價體系,迫使高成本玩家要么降價讓利,要么退守高端細分市場。”啤酒專家公方剛在接受《華夏酒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福鹿家的體量還不夠大,對于整個啤酒行業來說,影響不大。
但量變終將引發質變。正如水滴石穿,一旦形成規模效應,沖擊不容小覷。
中國酒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鮮啤消費占比不足10%,遠低于德國(60%)、日本(40%)等成熟市場,消費者對“新鮮、短保、本地化”的認知仍處于培育階段。

而福鹿家現有的1200家門店,正是一個現成的消費者教育平臺。通過低價、高頻的消費場景,讓更多人養成飲用鮮啤的習慣,反而可能帶動整個品類升級。
此外,若蜜雪冰城成熟的加盟模式復制到鮮啤賽道,有望加速行業的標準化與連鎖化進程,提升整體運營效率。相較于傳統精釀依賴“匠心”和“文化敘事”,福鹿家的模式更強調“可復制、可擴張、可持續”。
“我們每年都在推新口味、新包裝、新聯名,但消費者越來越難打動。”一位精釀啤酒品牌市場負責人坦言,“現在的問題不是‘有沒有喝’,而是‘為什么選你’。”
對此,有專家指出:“福鹿家不需要教育消費者‘什么是好啤酒’,只需要讓消費者覺得‘這個價格能喝到鮮啤,值’。”這與當年蜜雪冰城用2元的冰淇淋顛覆冷飲市場的邏輯一脈相承。
當啤酒行業還在為“精釀內卷”“高端乏力”而焦慮時,蜜雪冰城用最樸素的商業邏輯——規模、效率、低價,敲響了變革的鐘聲。它不談風土、不講酵母、不搞藝術聯名瓶,它只問一句:“你想不想花幾塊錢,喝一瓶剛打出來的鮮啤?”
這或許正是中國啤酒市場最需要的一劑“清醒藥”。
高端化不應是價格的無限攀高,而應是品質與體驗的普惠。“雪王”入局,未必能顛覆整個啤酒行業,但它可能會重新定義“誰在喝啤酒”以及“啤酒該賣多少錢”。
雖然這場“平價鮮啤”的實驗才剛剛開始,但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供應鏈效率的持續優化和消費習慣的逐步養成,中國啤酒市場的價格體系、消費結構乃至競爭格局,或將迎來一場由“雪王”掀起的深層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