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后強: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四川省酒類流通協會名譽會長、成都市社科聯主席、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二級教授、四川大學生物有機化學博士、電子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
“三體世界”原本屬于物理學家的領域,但近年成了科幻題材和大眾話題。《三體》是世界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小說,由《三體》《三體2:黑暗森林》《三體3:死神永生》等作品組成。作品講述了“宇宙社會”中,地球人類文明和星球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該作品在“后人類”的思考上有著重大突破,構建了科學與文學的互動范式,將道德內涵引入對科技的辯證思考之中,并以文學手段在文化語境中對科技進行大膽假設和重構,讓科技作為一個敘事手段,去完成對現實的超越,實現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書寫。《三體》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通過對人類中心主義的解構,繼而完成對人與自然、與生物之間的倫理反思與文學表達,最終指向是宇宙必須拋棄“人類中心主義”。
《三體》表達的核心思想,與“五糧和美”高度一致。“五糧和美”講述的是人類與多體的關系、天空與大地的關系、情感與美酒的關系,兩種文明的交流互動,科技與道德,科學與文明,和諧與對抗,升維與降維,以人類為中心與去人類中心化等問題。“五糧液”是復雜系統,其中的化學成分特別是那些至關重要的關鍵元素及其相互作用,至今仍然沒有徹底了解,表現出比“三體世界”更為復雜的特征。物理的“三體”是無解的世界級難題,只能做近似處理或者走向混沌。“五糧”系統就更麻煩了,比“三體”多出了“兩體”,成為“五體世界”。一般規律是,“三生萬物,五生奇異,五糧生和美”。據估計,我們對五糧液的認識不到50%,這是“多糧酒”的特點,比單糧酒更復雜。因此,需要建立“五糧學”和“五糧和美論”來揭示未解之謎,并回答系列現實問題。

五糧學的起源
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真鍋淑郎(Syukuro Manabe)、哈塞爾曼(Klaus Hasselmann)和帕里西(Giorgio Parisi),以表彰這三名科學家“在理解復雜系統方面的開創性貢獻”。諾貝爾委員會認為,復雜系統充滿了難以理解的無序和隨機性。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法國學者阿蘭·阿斯佩(Alain Aspect) 、美國學者約翰·克勞澤(JohnClauser)和奧地利學者安東·塞林格(AntonZeilinger),以表彰他們“用糾纏光子進行實驗,證偽貝爾不等式,開創量子信息科學”。這兩年的諾貝爾獎都是授予使用新方法描述并預測復雜系統行為的科學家。2024年諾貝爾物理獎化學獎主要授予人工智能,也屬于復雜系統。這充分表明,復雜系統研究是科學前沿,是難度最大的課題。因此,我們對于五糧液的認識絕不能簡單化、粗暴化、隨意化,必須站在世界科學前沿和探索復雜性的高度來把握和理解。“五糧學”是一門復雜性科學,是專門研究五糧液生產、營銷和分享等問題的學問,具體涉及原料種植、酒曲配比、發酵釀造、儲存分裝、品牌打造等專業知識。
讓我們驚奇的是,首提“五糧學”的不是物理學家,也不是化學家,而是著名作家王蒙。他在《人生即燃燒》書中提出了“五糧學”。他說,已經喝過太多的茅臺、五糧液,并精通“茅臺學”“五糧學”,不但無法再領略“人頭馬”“香檳”,不但無法再欣然接受“紹興黃”“狀元紅”以及“古井”“汾酒”,甚至也不再能領略茅臺酒與五糧液。因為對于這些人,新的茅臺、五糧液引起的不是精密的味覺嗅覺視覺的新鮮快感,而是與過去飲用茅臺五糧液的經驗的比較、與先入為主的“茅臺學”“五糧學”的比較已,有的經驗起碼干擾了他的不帶成見的品嘗。所以,幾乎中外所有的老人都常常認定名牌貨一代不如一代,都認定新出廠的茅臺摻了水。王蒙先生是從“學問也能成為鑒賞與創作的阻隔,已讀過的書可能成為未讀過的書的閱讀領略的阻隔”的角度提出“五糧學”概念,這是文學大師的高人之處。但王蒙先生的“五糧學”是從讀書角度提出的,不是學術概念,對我們很有啟發,其內涵與外延還要深入研究。“五糧學”與“五糧和美論”的出發點是系統復雜性,立足點是世界多元性與協同性,落腳點是人類真善美與高精尖。
五糧和美的五行基礎
五行是五糧的哲學基礎,是華夏民族創造的哲學思想,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五行”既指木、火、土金、水五種“概念物質”,同時又表示這五種元素之間的運動變化。行,就是運動變化。古代先民認為,天下萬物皆由金、木、水、火、土五類元素組成,彼此之間存在相生相克的關系。在中國,“五行”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有四季五行、五行數理 、五行方向 、五行天氣 、五行顏色 、五行身體 、五行之性 、五行之病等范疇,在實際生活中有極為廣泛的應用。這里特別要說明的是,“五行”主要指性質和功能,“相生相克”主要指耦合與協同關系,指一大類特征元素、典型代表和重要作用,不能完全理解成某一個具體的物質。
“五行”相生相克就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協同耦合。
“五糧學”與“五行學”是相通的、相互聯系的,有對應和對偶關系。與波爾的“對應原理”和馬赫的“可觀察性原則”似乎有某種聯系。相生相克構成高級的超循環,可以產生原來沒有的新物質甚至新“物種”,這是“擬物質”,具有益生養生效應。

五糧和美的對偶關系
對偶的重要作用就是產生和諧、達到和美。沒有對偶,萬事萬物就沒有和諧之美。對偶不是對稱、不是對應、也不是對等,而是對比、對象、對話。原糧與風味互為對偶運算,好糧與美酒互為對偶原理。五糧液的對偶體現在原料配比與風味物質之中。五種糧食(高粱、大米、糯米、小麥、玉米)與五種風味(醇、醛、酮、酸、酯)互為對偶元素。五種糧食所含的成分經過共同的發酵,產生了復雜的醇、醛、酮、酸、酯等基礎風味物質,形成了綜合五種糧食風味的獨特的五糧液風味與口感,使五糧液酒恰到好處地融合各味,做到了“香氣悠久,味醇綿厚,入口甘美,入喉凈爽,各味諧調,恰到好處”,大大提升了五糧液酒的品質。五糧液的對偶還體現在品酒過程里。對中國人來說,五糧液不僅僅是一種飲品,還具有獨特的精神文化價值。賞心樂事有五糧液,興致更高;凄苦哀傷有五糧液,這哀傷也有了寬慰。無論是國宴盛會,或是燕居小飲,有了五糧液就有了格調,有了詩意。
蜀地的先民們非常鐘愛“五”這個數字,蜀文化中也有很多與五相對的數字,馬家戰國蜀王墓中出土的文物,無論兵器、禮器、日常用具都是五個一組。李冰修筑都江堰時,用五牛沉江。李白寫蜀道難時稱“五丁開山”,至今成都還保留了很多包含“五”的地名,如五塊石、五根松、五顯廟、五擔山等。而四川最著名的包含“五”的特產佳釀則非“五糧液”莫屬。
五糧液恰如五行運轉。五糧液五種原料配方經過千年演變,最終形成了科學配比即:高粱36%、大米22%、糯米18%、小麥16%、玉米8%。這一配比十分符合人體對五谷雜糧營養成分的需求,將這五種糧食所富含的各種微量有益成分轉化到五糧液酒里,表明五糧液正是集五糧之精華而成玉液。五谷雜糧最佳,因五種糧食(具體品種可以替換)醇化精釀是最佳組合,有強大耦合、協同效應,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五糧液不可戰勝,絕密在此。五糧液的原料搭配體現了五行融合,五種糧食中,高粱產酒清香味正,可視為“土”,養脾;大米產酒醇和甘香,可謂“木”,養肺;玉米產酒味含沖香,可視為“火”,養心;糯米產酒純甜味濃,有“金”的屬性,養肺;小麥產酒曲香悠長,最接近“水”的狀態,助腎。
五糧液從糧食到酒漿的轉化過程體現了五行的轉化過程,五種糧食與五道主要工序(包包制曲、跑窖循環、續糟配料、分層起糟、分層入窖)互為對偶元素,原糧與工藝互為對偶運算,原料與佳釀互為對偶命題。以產品品質為追求的釀造技藝,是五糧液生成的根本動力,是為“初陽”,體現“木”的支撐;獨特的五糧配方、獨創的包包曲、獨有的“勾兌雙絕”技藝是五糧液形成的根本和初生動力,是為“太陽”,體現火的塑造;重塑之后,脫胎換骨匯成玉液瓊漿,是為“少陰”,顯示了“金”的斂聚;五種糧食經過微生物、溫度、濕度的重塑,歸于平靜,是為“太陰”,最終成為“水”的形態;以和美為根本的氣韻,是五糧液的靈魂,體現了“土”的融合。
五糧和美的生物基因
一切文化現象都要從“人”身上找源頭,一切與“人”有關的事情都要從“基因”上找根據。人的基因由5種元素構成,即碳C、氫H、氧O、氮N、磷P,由5種堿基構成,由5碳環構成,這是“五糧液”的“五”字文化源頭。
五行對應生物基因的五種元素、五種堿基,這是生命的元素與源泉。
五糧液的基因(DNA)是什么?就是“五字”。五糧液的基礎在DNA的組成和結構,說明五糧液配方符合生物遺傳規律,對人類有天然保健作用、增強作用,也符合“五行哲學”即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關系。人類對“五”字崇拜,是適應從大海到陸地環境的產物,是基因本性決定的選擇,是大自然長期演化的結果,是美學原理調控的結果,是反復試錯覺醒的結果,是追求美好生活的結果。五,就是天地之交,就是宇宙之魂,就是美學結構,就是和諧穩定,就是生命活力,就是信仰追求。
五糧液的復雜成分之間構成“協同效應”,滿足“最小作用量原理”,具有天然的養生和美化作用,這也是五谷雜糧養生的理論基礎。中國最早的醫學名著《黃帝內經.素問.湯液論》就有“五谷湯液”說法,可能是五糧液的源頭。最小作用量原理是“上帝設計大自然”最基本的原理,表示能量消耗最小的狀態,與拉格朗日方程、哈密頓原理有關,數學形式的δS=δ∫Ldt=0,我們稱S為作用量(量綱為能量乘時間),δ是變分計算,L(q,dq/dt,t)是拉格朗日函數,力學中常用的形式是L=T-V(動能減去勢能)。這表明,五糧液的功能是生津與降耗!
五糧和美的微量元素
人體和地球一樣,都是由各種化學元素組成的,存在于地殼表層的90多種元素均可在人體組織中找到。人體元素是指組成人體的化學元素。它與生活所在地的自然環境本底相適應,大體包括三類: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年齡元素。根據元素在機體內的含量,可劃分為宏量與微量兩種:含量占人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上稱宏量元素。含量占人體總量萬分之一以下稱微量元素。根據機體對微量元素的需要情況又分為必需微量元素和非必需微量元素。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元素稱為必需微量元素。所謂不可缺少,并非指缺少將危及生命不能生存,而是指缺少時會引起機體生理功能及結構異常,導致疾病發生。目前,尚未明確其生物學作用亦未發現有毒性的元素稱為非必需微量元素。將微量元素分為必需與非必需、有毒或無害,只有相對的意義。
隨著研究的深入,可能會發現一些"非必需元素""有害元素"具有一定的生物學作用,甚至可能是必需的元素。
根據中醫藥理論,食藥同源。現代社會,人們吃的東西越來越精細,而對一些谷類所含的、人體必需的微量營養成份攝入量越來越低。為此營養專家多次呼吁,為了身體健康,要吃得雜、吃得全面,以使人體所需要的營養達到均衡。在中國營養學會推出的膳食配比中,第一強調的就是要多吃五谷雜糧。《黃帝內經》總結出健康飲食指南:“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養精氣。”
五谷雜糧有益健康,這一常識在古代的釀酒中也得到充分應用,其中最知名的就是五糧液的“陳氏秘方”,釀出的酒不僅在品質上達到極致,而且更符合營養學的原理。專家為此提出這樣的口號:“吃五谷雜糧飯,喝五谷雜糧酒”。五糧液的五種糧食富含豐富微量元素。
五糧和美的環境因素
宜賓,有著世界上規模最大、環境極佳的釀酒生態園,為五糧液的佳釀天成構建了一條生生不息的微生物生態鏈。十里酒城五糧液成排的窖房里,來自空氣、土壤、曲藥中的150多種微生物在這里棲息、繁衍、互相補充、互相均衡,不斷進化出龐大而優質的微生物生態圈。數以萬計的微生物群作為“關鍵的中間載體”,負責把五谷雜糧所蘊含的香味與營養成分合理、和諧地轉化到酒中,讓酒體更加醇厚豐滿、營養健康。在這相互激發、相生相化的過程中,妙不可言的平衡點誕生了,高梁產酒清香味正、大米產酒醇和甘香、糯米產酒純甜味濃、小麥產酒曲香悠長、玉米產酒味香味厚,每種原糧的固有香味被充分融合,諧調地釀造出了酒味層次最為豐富濃厚的極品。在這持續千年的潛移默化、匠心醞釀中,相生相融的五行智慧,締造出五糧美酒的“香氣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凈爽,各味諧調,恰到好處”,也成就了令世界為之矚目的“國家名片”五糧液。
事實上,也只有酒都宜賓能釀制真正的“五糧美酒”。一方水土釀出一方美酒。這里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暗含著五行智慧,相生相融。宜賓特有的水稻土、新積土、紫色土等優質土壤,非常適合種植糯米、水稻、玉米、小麥、高粱等五糧作物。問題的關鍵是,釀造五糧液的糯米、大米、小麥、玉米、高粱均是宜賓的特產。宜賓屬南亞熱帶到暖濕帶的立體氣候,山水交錯,地跨北緯27°50′— 29°16′,東經130°36′—105°20′,年平均氣溫在15℃—18.3℃間,年平均降雨量達120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81—85%,常年溫差和晝夜溫差小,濕度大。這種獨一無二的自然環境,是古窖池中微生物生長繁衍的基礎。而有著六百多年的古窖池的微生物,和濕潤大氣中含有的微生物構成五糧液酒特有的微生物群落。最近幾年,還發現了五糧液特有的菌株,引起學界高度重視。五糧液筑窖和噴窖用的弱酸性黃粘土,粘性強,富含多種礦物質,更為宜賓所特有。宜賓土壤豐富,有水稻土、新積土、紫色土等六大類優質土壤,非常適合種植糯、稻、玉米、小麥、高粱等作物,特別是宜賓紫色土里種植的高粱,屬糯高粱種,所含淀粉大多為支鏈淀粉,是五糧液獨有的釀酒原料。獨特的地理、氣候環境生產獨特的糧食,釀造五糧液的五種糧食無疑是宜賓這塊神奇土地上生長出來的“糧食特產”。另外,五糧液使用的水來自于古河道,深藏于古河道八十米深處的安樂泉,將最優質的天然礦泉水匯同人體需要的20多種微量元素注入了五糧液。在五糧液酒中檢測出的有益物質中,包括有機酸、酯類、醇類、芳香物、氨基酸等人體健康所必需的成分。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一是對偶性原理——五糧與五行存在對偶關系,與五色、五味、五臟、五態等相關,五糧液內部存在對偶性;
二是五數特征原理——五糧特征與生物基因五種元素、五種堿基、五碳結構、五位衍生物有關;
三是復雜性原理——五糧液是復雜系統、射影幾何體,內部存在耦合作用和許多奇異效應;
四是協同益生原理——五糧液復雜化學成分之間超級循環生成“擬物質”,具有保健作用和養生效果。
五是能耗最小原理——五糧液整個生產銷售分享系統遵守最小作用量原理,能耗最低、代價最小。
作為一門獨立學科,“五糧和美論”內涵極為深刻,外延極其豐富。大體可以說:
和美在多元——沒有多元就沒有“和”,也沒有“美”。多元是世界的本質特征,非線性是復雜性、多樣性根源,沒有多樣性就沒有和美性。
和美在基因——遺傳基因DNA是五碳環、由五碳環演化出遺傳與變異,多樣性與本征性。
和美在演化——人體有五官、五指、五肢、五臟等,是自然界長期演化的結果,滿足黃金分割率0.618。
和美在協同——多種元素之間有耦合、共振、互補等作用。和美就是協同態、共振態、量子態。
和美在格局——五糧液是中國的五糧液,也是世界的五糧液。和美是有胸懷、境界、氣度,體現高維度、高層次、不內卷、不撤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天下白酒一家人,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和美在文化——中國以和美為民族靈魂。和為貴,和氣生財。“五字”文化屬于五糧液文化甚至五糧液文明,包容并舉,美美與共、各美其美,大家好、中國好、世界好、人類好。
和美在傳承——白酒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承載著五千多年的酒文化。要繼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白酒文化、老窖池、老地洞、獨特技藝、工匠精神等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和美在創新——白酒既要傳承優良屬性,也要與時俱進,守正創新。五糧液在釀造過程產生新質生產力,形成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和美在五糧——五是中間數,五糧液是五體問題。五糧養生,五音成曲,多一個少一個都不行。五糧及其內部的耦合作用就是“五糧密碼”,至今沒有解開,這是白酒界的“哥德巴赫猜想”甚至“黎曼大猜想”。五糧之間的協同屬于帕累托最優分布。
中國和美向世界——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四川向西向南開放、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長江經濟帶和國家戰略腹地建設深入推進,讓中國“五糧和美”理念走向世界、傳播全球。
總之,“五糧和美”的基因(DNA)是“五字”,兼具了社會科學的五行哲思與自然科學的對偶規律。五糧之道是陰陽、是過程、是本原、是規律、是法則。“五糧和美論”是一種究天人之機、通古今之變的學問,包括辯證法、認識論等內容,對應宇宙、大地、人體,從微觀到宏觀,從個體到整體,從自然到社會,實現全方位映射。可以說,“五糧和美論”就是系統美學,就是自然辯證學,就是現代中醫學,就是健康快樂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