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2025年前三季度酒業上市公司業績報告陸續發布,其共同指向了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行業的“舒適區”已經消失。在消費趨勢變遷、市場競爭升級與政策環境調整的多重作用下,酒業正在經歷一場深刻轉型,“強者恒強、弱者難立”的馬太效應愈發凸顯,一場結構性的行業洗牌正在全面展開。
作為行業“壓艙石”的白酒板塊,整體承壓明顯。前三季度,貴州茅臺以1284.54億元營收和646.27億元凈利潤穩居榜首,其6.36%和6.25%的同比增長,彰顯出頂級品牌護城河與抗周期的能力;山西汾酒也以營收上漲5%、凈利微增0.48%的表現保持穩健,印證了其持續高端化布局的成效。然而,這無法掩蓋板塊整體的失速——近九成酒企業績下滑,部分企業凈利潤跌幅超過100%,其中,8家酒企更在第三季度陷入虧損。當消費需求轉冷、宴請場景收縮、渠道庫存壓頂,這場席卷名酒與區域酒企的普遍下滑,已成為行業“舒適區”消失的最直接信號。

與白酒的普遍承壓相比,啤酒板塊展現出相對韌性。前三季度,青島啤酒、燕京啤酒、珠江啤酒等頭部企業營收保持正增長,其中,燕京啤酒營收增長4.57%,凈利潤大幅提升37.45%。尤為引人注目的是ST西發(拉薩啤酒),在整合重組后,實現營收增長8.57%,凈利潤暴漲503.98%,展現出區域性品牌在戰略調整后釋放的驚人動能。近幾年,全行業都在加速向高端化、精釀化轉型,華潤雪花、青島啤酒等頭部企業不斷推出高端產品線,推動噸價上行,顯示出啤酒行業在品質消費與餐飲復蘇趨勢中,捕捉結構性機遇的能力。
葡萄酒板塊仍未走出調整期。前三季度,ST通葡、威龍股份持續虧損,中信尼雅凈利潤暴跌63.28%,反映出該品類面臨著消費習慣仍待培養、進口酒沖擊與國產品牌力薄弱的多重困境。盡管近年其以“國潮”“輕飲”“果酒”等概念尋求突圍,但尚未形成有效突破。未來,葡萄酒的出路或在于精準切入細分場景,如在女性消費、健康低醇甚至無醇等領域開辟新增量。
黃酒作為傳統品類,體量雖小,卻韌性猶存。亮點在于會稽山,其前三季度營收增長14.12%,凈利潤提升3.23%,領跑黃酒行業;古越龍山在營收微降之下,保持凈利潤增長,體現了其在成本控制與品牌管理上的精細功力。近年來,為持續破圈,黃酒企業積極融合地域文化與國潮元素,推出氣泡、冰鎮等即飲型產品以及文創聯名款等,試圖走近Z世代。然而,該品類仍受限于消費者認知度低與飲用場景單一等瓶頸,破局之路依然漫長。

在酒類流通領域,傳統經銷商同樣面臨著“舒適區”的坍塌。電商平臺崛起、品牌直營比例提升、終端零售數字化加速,持續擠壓著傳統經銷模式的生存空間,相關企業營收與凈利跌幅持續擴大,渠道變革的陣痛愈發清晰。
綜合審視,當下,酒業已全面步入一個結構重于增長、質量優于數量的新階段。在消費理性化、競爭白熱化、渠道碎片化的時代洪流中,任何固守舊有模式的“舒適區”都已不復存在。所有的市場參與者都必須回歸價值創造的本源——真正讀懂日新月異的消費者,并持續構建難以復制的差異化競爭力。唯其如此,方能在這一輪深度洗牌中,持續穿越周期,建立起新的生存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