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6月10日至12日,長春財經學院攜手中國民協中國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走進吉林市白城市,開展了一場以“探尋遼代酒文化,賦能白城酒香傳承”為主題的歷史文化調研活動。此次活動聚焦遼金時期捺缽文化及遼代酒文化,深入挖掘白城地區獨特的酒文化歷史,為地方酒文化傳承與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助力吉林文化強省建設。

調研團隊由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文物局原黨組副書記、副局長、中國起源地顧問張柏;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萬建中;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周慶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吉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曹保明;中國文聯民間文藝藝術中心研究員、中國起源地智庫專家委員會主任劉德偉;中國民協中國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中國一鄉一品產業促進計劃評審專家、中國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競生;《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產業調研部主任張玉雷等專家組成。
調研團隊深入大安市白酒文化體驗園,這里保存著一處經碳-14檢測鑒定為1035年(遼時期)的釀酒遺址。這一發現將中國白酒起源時間向前推進了200年,成為此次調研的重要文化符號。專家們詳細考察了遺址的釀酒工藝和文化價值,認為其承載的遼代斫冰燒酒傳統技藝,是研究中國古代釀酒技術的重要實物依據。

在吉林大安遼代釀酒文化博物館,豐富的文物展陳讓調研團隊深入了解了遼代釀酒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博物館內陳列的釀酒器具、酒器以及相關文獻資料,生動展現了遼代酒文化的繁榮景象。吉林大安遼代釀酒文化博物館負責人孔令海表示:“遼代釀酒遺址,填補了我國白酒釀造歷史的空白,更為重要的是,它見證了大安地區作為遼代酒文化發源地的重要歷史地位。”專家們一致認為,大安地區作為遼代酒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其釀酒技藝和酒文化傳承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

在白城史館,調研團隊通過500余件(套)文物展陳,梳理了白城從舊石器時代到現代的歷史脈絡,特別關注了遼代捺缽文化與酒文化的融合。在大安嫩江灣,專家們重點考察了遼代捺缽文化與濕地生態的融合,這里作為遼代四代皇帝春捺缽勝地,至今仍保留著“嫩江第一灣”的自然與文化雙重價值,也為當地酒文化的傳承提供了獨特的生態環境。

6月11日下午,調研團隊在大安賓館召開“白城市起源地文化調研座談會”,會議由中國文聯民間文藝藝術中心研究員、中國起源地智庫專家委員會主任劉德偉與白城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戈馳川共同主持。長春財經學院科研處處長耿子健表示,學校將充分發揮數字經濟等學科優勢,為白城酒文化資源的數字化轉化與產業化發展提供解決方案。

在座談會上,中國起源地智庫專家萬建中、周慶山、曹保明等學者就遼代酒文化的當代價值、釀酒遺址的活態利用等議題提出了寶貴建議。專家們認為,大安地區的遼代釀酒文化不僅是白城的文化瑰寶,也是中國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保護和開發這些文化資源,可以為白城酒產業的發展提供新的動力。活動中,團隊還向白城市贈予了《中國起源地文化志系列叢書》,為地方酒文化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