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繽紛,北風南漸。當來自北方的清新之風吹拂嶺南,與古老而開放的閩粵大地的和煦溫暖相融,會帶來怎樣的景象?
金秋十月,汾酒推出一系列文化國潮活動,下閩南、赴五粵,將來自三晉的清香,“恰如其汾”地與南國的煙火融匯。
這其中,既有敬獻先賢的追遠之情、以“文化溯源”來承襲千百年的名酒文化內核,也有與Z世代同頻共振的一面,汾酒用“潮流共創”,在厚重傳承與青春氣息之間找到了“恰如其汾”的平衡點。
從三晉到閩江:與道光名臣跨越200年的時空對話
10月19日,福州安瀾會館內,一尊道光名臣孫爾準雕像的落成,揭開了汾酒與福建深厚的歷史淵源。
由汾酒集團和福建浙江商會聯袂舉辦的“孫爾準雕像揭幕儀式”,再現了1825年閩浙總督孫爾準與山西籍福建巡撫韓克均因汾酒結緣的佳話。
孫爾準在道光五年(1825年)任閩浙總督,山西籍的韓克均時任福建巡撫,兩人同朝為官,共治八閩。
孫爾準在韓府做客時,韓克均取出來自老家的汾酒招待。孫爾準一嘗之下,詩興大發,即興揮毫,洋洋灑灑,寫下《飲蕓昉中丞杏花村酒賦謝》:“杏花村枕汾水濱,村中風氣含古春。春光駘蕩何所著,散入汾酒清而醇。”
這首詩不僅盛贊了汾酒的品質,更明確了山西杏花村的地理坐標,為汾酒文化和杏花村的歷史溯源提供了重要佐證。
這份因汾酒而生的情誼,有力地證明了汾酒作為晉、閩文化交融符號之一的獨特價值。

事實上,當時晉、閩之間的商業交流極為繁盛,福州為“海上絲綢之路”與“萬里茶道”的重要樞紐,是古中國對內、對外貿易的集散中心,海內各大商幫匯聚于此。
期間,晉商把票號開到福建,也把汾酒帶到了福建,晉商曾把汾酒以及汾酒的釀造技藝帶到各地,在中國版圖上開枝散葉。
如今,從史籍中發掘出的孫爾準詩文延續了晉閩文化、晉浙文化交融的脈絡,共同構成了千年商脈生生不息的生動見證。
在安瀾會館為孫爾準塑像紀念,不只是對晉、閩文化交流與商業文明交流的一次溯源,更是代表著汾酒傳承晉商精神、開拓廣闊市場的堅實步伐,象征著汾酒提升戰略格局、放眼未來發展的宏大愿景。
通過雕像落成這一儀式,汾酒將歷史文獻轉化為可感知的文化場景,讓品牌在東南市場扎根有了更深厚的情感依托。
清香南渡花城:一派“潮趣”中詮釋“好彩”真諦
汾酒南渡,既有對古老文明的追溯,也有對新世代商業愿景與商業范式的重構。
在閩江之畔紀念孫爾準的同時,汾酒在廣州永慶坊展開了一場與Z世代的深度對話。10月17日至19日,“恰如其汾,好彩好彩”城市巡游計劃廣州站開啟,以創意市集、脫口秀、酒咖品鑒等多元形式,將汾酒的清香特質與廣府文化巧妙融合。

百年前,廣東文人紅杏主人所著的《美味求真》中,就記載了十多種運用汾酒烹制的臘味菜品,以其“甘香”口感深受人們喜愛;百年后,汾酒“故地重游”,于永慶坊“潮趣煥新”。
汾酒精心打造的“好彩”主題展陳,通過與藝術裝置、廣州獅源堂的醒獅表演、戲佰嘉粵劇團的粵劇快閃等形式,與年輕人“花式互動”,將“廣式生活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
別樣潮趣的活動,不僅吸引了諸多名酒愛好者,也同樣吸引了一眾身著潮牌的年輕人。他們在社交媒體上打卡分享,用不同于以往的形式,分享著對于傳統、對于國潮的喜愛。

以青花汾酒為基酒的特調雞尾酒吧臺前,更是人頭攢動,年輕人手捧“海邊探戈”“南國紅豆”等特調創意飲品,在微醺中暢聊,構成了永慶坊的生動一景,讓行業感慨,汾酒正在“沉浸式、體驗式”圈粉年輕世代。
活動現場,奧運冠軍黃雅瓊分享了體育生涯與汾酒釀造相通的“長期主義”,坦言“好彩”是水到渠成的結果;脫口秀演員漆漆和戴為,則道出了“喝酒就是為了自己快樂,最舒服的狀態就是微醺”的心聲,精準詮釋了“恰如其汾”的生活哲學。

汾酒此次南渡,可謂是一場跨越世紀的“回歸”與“重逢”。此次前來,汾酒旨在與最懂生活、最富活力的廣州青年齊聚,將清香名酒恰到好處地融入當代城市生活。
汾酒相關負責人在致辭中指出,“恰如其汾”源于汾酒“清香純正、口感怡人”的特質,代表的是一種不濃不烈、恰到好處的生活智慧,這與廣州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生活美學高度契合,汾酒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走進嶺南這片熱土,與廣東的美食、美景相互融合,共同譜寫“清香南渡”新篇。

汾酒此次南下,不僅復刻了1915年從廣州十三行出海參展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歷史軌跡,更通過“好彩投壺”“猜謎有禮”等互動設計,將品牌植入當代南國青年的生活場景。這種“文化不打折、表達更年輕”的策略,讓汾酒從“清香來客”轉變為“城市知音”。
有傳承有創新:歷史名酒如何“恰如其汾”走向未來?
汾酒南下閩粵的雙城實踐,展現了傳統品牌對傳統與現代、承襲與創新的雙向思考——一方面,通過溯源而理清文化發展的根脈,于傳承中強化品牌的文化厚度;另一面,則以輕量化、趣味化的方式來重塑品牌親和力,無限貼近年輕世代,以此實現“文化入圈”。
“汾酒正致力于通過挖掘地域文化、梳理發展脈絡,來實現文化推廣與地域市場的契合性。”有業內人士認為,作為中國老牌名酒,汾酒嘗試打破標準化、模板化的品牌形象構建方式,通過深入地域文化發展的脈絡之中,將其與汾酒的特性相融合,來尋求最大公約數,尋找契合屬地消費者文化認同感的內核因子。
無論是與廣府醒獅、粵劇的互動,還是挖掘閩浙商幫文化,汾酒始終尊重在地文化,避免符號化挪用,形成了既有自身鮮明風格,又能與在地消費者共情的文化力與品牌力。
在傳播上,汾酒也正著力實現從單向傳播到雙向共創的轉變。
汾酒不只滿足于做一個單向“輸出者”,更致力于成為一個本地文化的“參與者”和“共創者”, 通過非遺、文創、美食、微醺社交的多元融合,將自身品牌嵌入到“新廣府青年生活美學”的場景中,從而完成了從“清香來客”到“城市知音”的身份轉變。
此前,汾酒已戰略提出年輕化1.0構想,圍繞“七個年輕化”推進,致力于與新一代消費者建立深度“共情”,達成價值“共識”,最終實現文化情感的“共享”。

落地層面,汾酒連續三年舉辦#大家都愛汾酒#抖音挑戰賽,推出“汾·動24H”快閃活動,打造萌趣的“汾酒寶寶”形象······此次在廣州贏得滿堂彩的城市巡游計劃,亦非首秀,去年春糖期間,這一活動即以“恰如其汾·巴巴適適”為主題,深度融入成都肌理,深受巴蜀青年喜愛。
從一場活動的欣喜相逢,到一種生活態度的深度認同;從一杯美酒的微醺邀約,到品牌精神的代際傳遞:如今,汾酒再次釀時代清香、會嶺南氣象,把匠心、歷史、文化、潮流融為一體,化作永慶坊街頭一杯恰到好處的微醺,這不僅是汾酒獻給廣州的禮物,更是傳統名酒邁向未來的一個“好彩”樣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