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6日9時19分,山西汾陽杏花村汾酒文化景區醉仙樓廣場,一場以“敬天、愛人、傳承、立新”為主題的汾酒封藏大典隆重啟幕。
這場融合了傳統與現代元素的盛大儀式,既有汾酒品牌內核中對傳統文化根脈的追溯,也有現代商業法則下品牌戰略的遞進式演繹,結合汾酒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奪金110周年這一特殊節點,顯示出更多品牌復興的意蘊。
傳承與立新,是對古老文化傳統、古老技藝的承襲,也是面向現代商業法則的與時俱進。
從傳承到立新, 兩級融合凸顯品牌價值
自2016年首屆舉辦至今,汾酒封藏大典已從企業的內部儀式,蛻變為白酒行業的“文化名片”。本屆大典在以往的基礎上有所創新,通過“敬天”“愛人”“傳承”“立新”四大板塊,來演繹汾酒的品牌內核。
而看似兩極的“傳承”和“立新”,則在品牌身上完美融合,極致凸顯了品牌價值所在。
“敬天”篇章以原創交響禮樂《汾韻·千載回響》開篇。樂曲以晉地民間旋律為基底,融合現代交響樂氣勢,搭配“從杏花村到全世界”的歷史影像,時而如汾水宛轉,時而如呂梁雄渾,瞬間將觀眾帶入跨越千年的氛圍。
隨后,融合表演《汾祈·敬天》登場,30名舞者以農耕豐收祭為原型,通過“播種-生長-豐收-敬天”的章節,再現古人釀酒與自然共生的智慧。

“愛人”篇章聚焦人文溫度。三位戲劇演員分別飾演老釀酒師、青年職工與公益志愿者,老釀酒師講述師徒傳承的匠心堅守,青年職工分享數字化改革中的創新實踐,志愿者則回顧汾酒在鄉村振興中的公益擔當。通過三個真實的故事,形成代際對話,詮釋汾酒“愛人”的溫度。
相關數據顯示,汾酒近年通過產業鏈帶動當地就業超萬人,其“愛人”理念已延伸至產區,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回響。
“傳承”篇章以技藝永續為核心。中國鼓王及其團隊帶來鼓舞《鼓慶豐藏》,激昂的鼓點象征著工匠精神的生生不息。隨后,十九壇汾酒頭鍋原漿酒由酒工抬至舞臺中央,政府、行業、文化界嘉賓分三輪登臺封壇簽名。每輪封藏后,酒壇被抬入藏酒庫,儀式感十足。

“立新”篇最具突破性。國家京劇院演員帶來情景京劇《清香流韻》,將京劇唱腔與現代舞蹈跨界融合,讓“國粹”與“國酒”碰撞出文化的火花。
汾酒領導層強調,“立新”意味著“扎實推動產業升級,以全球視野拓展發展版圖”。
文化為本, 構筑品牌底蘊所在
對于汾酒而言,封藏大典不僅在“儀式感”上日益進化,通過歌舞和其他形式來展示品牌價值和內涵,同時,也通過方方面面的規劃,以夯實品牌的文化底蘊。
值得注意的是,本屆受邀嘉賓中,除了地方、行業負責人、企業方負責人以外,最大受邀團體屬于文化界嘉賓。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茅盾文學獎得主陳彥,《人民文學》雜志社主編、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得主徐則臣,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文學理論批評委員會副主任梁鴻鷹,云南省文聯副主席、省作家協會主席范穩,山西省作家協會主席、魯迅文學獎得主李駿虎,湖北省作協主席、魯迅文學獎得主李修文,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魯迅文學獎得主王久辛,天津市作協副主席、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龍一,山西省文聯原副主席郭新民,《人民文學》雜志社副主編、華語青年作家獎得主陳濤等文學名家應邀出席活動。
“品牌的塑造和品牌力的形成,短期而言,在于營銷模式;長期而言,則在于文化底蘊。”有業界人士指出,杏花村汾酒正是因為“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千年傳誦而名揚中外,這是汾酒的文化底蘊,也是汾酒品牌的文化內核。

歷朝歷代文人雅士對于名酒的贊頌、對于生活的謳歌,連同流傳千年之久的飲酒習俗、釀酒技藝,共同構成了美酒的非物質文化屬性,這也是名酒的價值所在。
對于文化界嘉賓的盛大邀請,以及對于開場儀式感的精心設計,都讓這場封藏大典擁有了更深的內涵和更高的辨識度。
大典開場前,嘉賓沿杏花迎賓道步入會場,兩側陳列的仰韶文明小口尖底甕復制品、巴拿馬金獎紀念展品與現代釀造技藝展板,構成一條“時空走廊”。這一設計并非簡單陳列,而是強化汾酒“六千年釀酒史”的文化根脈。
相關數據顯示,十年來,汾酒的營收規模、利潤、品牌價值,均有了數十倍的增長,“汾酒封藏大典”文化IP的品牌溢價功不可沒。
110年的回響,汾酒全面啟動品牌復興
1915年,汾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甲等金質大獎,是中國白酒國際化的起點。本屆大典特設110盞金色酒樽點亮環節,酒樽與星空交相輝映,寓意“在傳承中創新”。這一設計不僅致敬歷史,更暗合當前的行業趨勢。
相關調查顯示,在消費需求巨變、消費場景變更的環境下,國內白酒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諸多中小企業因應對不力而紛紛出局。在此形勢下,白酒行業的集中度進一步提升,汾酒則加快發展,力求實現國內與國際市場的全面復興。
封藏大典的演變,本身便是汾酒戰略的縮影。

從2016年首屆聚焦技藝展示,到2025年升級為文化IP,大典已超越企業活動,成為行業風向標。業內人士認為,汾酒通過文化儀式強化“清、凈、正”的品質標簽,在濃香、醬香主導的市場中,為清香型白酒開辟了一條差異化賽道。
然而,挑戰猶存。白酒行業面臨環保壓力與消費轉型,汾酒需在守正與創新間找到平衡。汾酒負責人曾公開表示,“承古不泥古、創新不離宗”是汾酒的哲學。
本屆大典上,“敬天”對應生態釀造,“立新”指向科技研發——如投資智能釀造車間,降低碳排放。這種創新求進的作風,正是汾酒在山西國企改革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汾酒的復興不僅在于關注國內市場的進步,更在于視野的擴大——汾酒領導層在發言中明確提出“以全球視野拓展發展版圖”,這與當前白酒出海趨勢相呼應。
不過,實現國際化需要汾酒在繼續保持傳統特色的基礎上,實現與國際市場的多層次接軌,這對于汾酒、對于整個中國酒業而言,都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2025汾酒封藏大典已經落幕,但它的回響遠未結束。
這場大典不僅是一次對歷史的致敬,更是一場面向未來的宣言。在白酒行業從規模競爭轉向文化競爭的節點,汾酒以“敬天愛人”的哲學根基、“守正立新”的實踐路徑,為中國品牌提供了啟示:文化自信的本質,在于將古老智慧轉化為現代價值,以此來實現品牌的全面復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