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有個柏鄉縣,柏鄉縣有個牡丹園。
柏鄉縣的牡丹園,就和“柏鄉”這個地名一樣,說起來很多人不知曉,但論起來,不僅歷史不是一般的悠久,底蘊也不是一般的深厚。

當李明強在北京拿到那瓶酒的時候,他激動萬分。這瓶20世紀80年代末期的陶壇裝“牡丹特曲”酒,正是他三年多以來,遍訪京津冀收藏家,苦心尋覓的一款老酒。
情系牡丹酒
李明強是中國知名的老酒收藏家。
李明強對這款名不見經傳的牡丹酒情有獨鐘,是有原因的。
第一個原因是“家鄉情結”。他是柏鄉人,對這瓶酒有著深刻的記憶。看到這瓶酒,能讓他重溫曾經的少年時光。
第二個原因是“個人所愛”。作為一位名酒收藏家,他對酒文化有著深入的研究和強烈的個人偏愛。這瓶酒恰恰就是他最喜愛的,包裝“經典”、細節“精致”、整體“文化味十足”。
“十足的文化味”不僅僅只是這瓶酒外在的一種感覺,還是它所承載的歷史,夠深厚,夠傳奇。
最愛牡丹花

說起牡丹酒的歷史,自然要說牡丹花的文化。
說起牡丹花,我們會脫口而出“洛陽牡丹甲天下”,也會想起山東菏澤的“明朝牡丹”,但很少有人知道河北柏鄉縣也是有名的“牡丹之都”。
柏鄉縣的牡丹不僅有特色,而且很不簡單。
已有記載顯示,柏鄉牡丹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早于洛陽唐代牡丹500多年,早于菏澤明代牡丹1400多年。這是她的第一個不簡單:記載時間最早。
西漢末年,王莽新朝,劉秀為躲避追殺,藏于柏鄉縣北郝村彌陀寺牡丹花叢中而得救。因感恩于牡丹“救命之恩”和“護駕之功”,光武帝題下中國最早的“詠牡丹”一首:
蕭王避難過荒莊,
井廟俱無甚荒涼。
唯有牡丹花數株,
忠心不改向君王。
從此,中國有了最早的“國花”——漢代牡丹。
歷史悠久是一方面,最重要的還是它奇特的造型:在同一株漢代牡丹上,你可以看到不同花色、不同花型、不同層次的花。這是她的第二個不簡單:世界絕無僅有。
更讓人稱奇的是,生長于柏鄉的漢代牡丹只能在當地的“牡丹園”池內栽培,離開此地則不能成活。
在當地有一個這樣的傳說:1937年日寇侵華期間,駐縣日軍頭目妄圖獨霸名花,曾兩次派人深挖,連根帶土運回日本栽種,雖然澆花施肥,百般侍弄,漢牡丹仍以死相抗,枯萎而亡。
漢牡丹遭此劫掠,枝葉干枯,數年不發。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漢牡丹根枝復生,鮮花又開。
因此,人們稱漢牡丹不簡單,有民族氣節,是愛國神花。
據稱,后來又不斷有人進行移栽嘗試,但依然未能成活。
不僅有氣節,更有靈氣。
在柏鄉的“漢牡丹園”內,一塊清光緒十六年的石碑上,明確記載著柏鄉漢牡丹“素有靈氣”的文字。
花開知國事,花盛則年豐,花衰則年欠——這一祖輩相傳的說法,使得“觀花問事”之風至今仍盛行于柏鄉百姓之中。
喜獲牡丹特曲

1987年,一個名叫“牡丹特曲”的酒在京城悄然走紅。
這個酒不僅成為很多名流賢達的“座上客”,更是成許多重要宴請場合的“桌上賓”。
這瓶酒就是來自柏鄉縣酒廠,代表漢牡丹文化的一個載體——“牡丹特曲”。
李明強手里的那瓶酒,便是柏鄉酒廠鼎盛時期暢銷京城的產品。
始建于1954年的柏鄉縣酒廠,曾經在1958年因糧食緊缺而停產,之后又于1976年恢復生產并擴大經營,并于1986年~1997年時達到鼎盛時期。期間產品曾供不應求,暢銷北京、天津、河北等地。
而讓人唏噓的是,如今除了李明強家里收藏的幾瓶酒之外,市場上幾乎難覓蹤影。
四月柏鄉,花香正濃。
此時,你如果身在柏鄉,想必一定被漢牡丹之奇、之韻所吸引、所感染。
在彌漫全城的花香中,若想沽酒一杯,那么不妨去找一找“牡丹特曲”。或許有緣的你,能遇見一瓶屬于你的“牡丹特曲”。然后,聞著牡丹花香,品著牡丹老酒,不必去分辨什么過去與現在,夢想與現實,在2000年的時光里,你只管自由遨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