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葡萄酒中揮發酸的高低可以反映出葡萄酒的健康狀況。但由于各個企業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文化底蘊有所差異,因此,對于揮發酸的控制,采取的控制方法也有所不同。以下是2007年某公司釀制的18千升赤霞珠干紅葡萄酒的生產過程,現將其生產工藝和本人對此項工作的一些看法記錄如下,僅供參考。
9月1日,原料:赤霞珠,糖210克/升,酸5.6克/升。經除梗、破碎后入罐,加二氧化硫50毫克/升,加酵母—營養酵母—打循環。
9月2日,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開始發酵。
9月3日,打循環—控溫。
9月4日,打循環—控溫。
9月5日,發酵溫度升到34度,打循環、降溫。
9月6日,發現發酵緩慢。
9月7日—9日,發酵仍不見起色。
9月10日,殘糖10克/升,此后就不再下降。
由于出現了以上現象,我們采取了重新加酵母,營養酵母,循環等補救措施。
經過三、四天的觀察,殘糖仍然是10克/升,沒有發生任何變化,而揮發酸卻升至0.45克/升。
此時,從發酵開始算起,已經有半月之久了。無奈之下,只好分離、壓榨,倒入另一個貯酒罐,進行蘋果酸—乳酸發酸,而該罐又不是滿罐。僅存放了一周,該酒的揮發酸就升至1.5克/升。于是,馬上進行分離、加硫,使游離二氧化硫達到30毫克/升,滿罐貯存。
又過了一個月,揮發酸升至2克/升,這次采取加硫(游離二氧化硫調至50毫克/升)—過濾—滿罐貯存。此后再沒有出現揮發酸升高的情況。
通過實踐得知,對揮發酸已經升高的葡萄酒采取分離—加硫—滿罐貯存,或者過濾—加硫—滿罐貯存的方法,完全可以控制葡萄酒揮發酸的繼續升高。盡管這種方法有些被動,也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我們從中汲取了教訓,總結了經驗。為防微杜漸,筆者將葡萄酒揮發酸的控制和預防作進一步的闡述。
首先,必須挑選優質的葡萄原料。
紅葡萄要及時除梗、破碎—入罐—加硫—加酵母,防止野生酵母占主導地位;白葡萄也要及時除梗—破碎—入罐—加硫—加果膠酶,澄清時間不易過長,酵母要及時加入。
發酵過程中,要防止發酵溫度過高,尤其是紅葡萄酒。發酵完后,白葡萄酒要及時分離、加硫,使游離二氧化硫達到30毫克/升;而紅葡萄酒如果出現殘糖高的情況,要及早進行分離、壓榨,將二氧化硫調整到50毫克/升,而且必須滿罐貯存,沒有必要再進行蘋果酸—乳酸發酵。在貯存過程中,要始終保持滿罐貯存。
其次,在整個發酵過程中,要合理使用二氧化硫。同時,還要搞好環境衛生、設備容器衛生及個人衛生等。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張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