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白酒的基本香型有醬香、濃香、清香(小曲清香)型,米香型屬于半固體發(fā)酵。
醬香型白酒需要高溫堆積、高溫發(fā)酵;濃香型白酒需要泥池續(xù)糟發(fā)酵;清香型白酒需要清蒸清燒;米香型白酒需要小曲糖化半固體發(fā)酵、出酒率高。
醬香型酒幽雅細膩,酒體豐滿醇厚,空杯留香,濃香型酒綿甜柔和,清香型酒清香純正、尾味爽凈,米香型酒香氣純正、醇和綿甜。
香型融合酒工藝的設計以三大基本香型為母體,以兩種或兩種以上香型為依據(jù),將制曲釀酒工藝融合形成各自獨特工藝。
1 發(fā)酵容器的選擇
發(fā)酵容器一般有石窖、水泥窖、磚窖和泥窖等。石窖含有大量微量元素,表面潔凈便于清理,水泥窖不耐腐蝕、易脫落,磚窖持水利于棲息有效微生物。
在發(fā)酵容器的選擇上,石窖優(yōu)于磚窖,水泥窖最差,一般不用。無論使用那種類型的窖池,窖底均墊鋪一層窖泥或泥窖。
2 糖化發(fā)酵劑的選擇
常用的糖化發(fā)酵劑有根霉小曲、高溫大曲、中溫大曲和麩曲(細菌曲、河內(nèi)白曲、生香酵母等),根據(jù)對酒質(zhì)的要求,以兩種或兩種以上組合搭配使用。
麩曲醬香和芝麻香在糖化發(fā)酵劑的選擇上相近,麩曲、高溫大曲、中溫大曲(麩曲醬香高溫大曲)混合使用,馥郁型酒鬼酒純種根霉和高、中溫大曲結(jié)合使用。
3 工藝要求
根據(jù)對目標酒質(zhì)的要求,設計科學合理的工藝流程及操作,生產(chǎn)獨具特色的不同酒質(zhì)。有濃醬、濃清醬、清醬、濃清(麩曲濃香)、小曲清香濃香及醬香組合等。
典型的芝麻香和麩曲醬香酒由醬香濃香清香融合,馥郁香酒由小曲清香(醬香)濃香的融合,麩曲濃香由濃香麩曲白酒的融合。
3.1 合理配料
一般以高粱為主料,按比例添加一定數(shù)量的大米、糯米、小麥、玉米和小米等,選擇一種、兩種或兩種以上搭配使用,其配比為高粱40%—50%,大米15%—22%,糯米10%—18%,小麥10%—15%,玉米5%—8%。
粉碎要求(對輥粉碎):高粱、大米、糯米和小麥粉碎為兩至三瓣,玉米(錘式粉碎)過4.0mm—4.5mm篩孔為宜。
3.2 高溫潤糧 原糧清蒸
在場地上撒1.5%—2%熟殼和20%—25%配糟(蒸酒后),將原料攤平并倒堆兩至三次摻和均勻,加入15%—20%的70℃—80℃熱水潤糧,翻拌二至三次使料水均勻收堆,冬季潤糧12h,春秋季3h—5h,中間倒堆一次。原糧蒸煮時間90min—100min,酌情打些悶漿(10kg—15kg)。
3.3 小曲根霉培菌糖化
3.3.1 出甑攤晾
晾堂上撒少量熟殼,將熟糧均勻倒在晾場,然后置于晾棚上或地下通風板上鼓風揚晾降溫至28℃—32℃。
3.3.2 加曲培菌
加曲量0.4%—0.5%(根霉小曲),翻拌均勻,移至竹簾上培菌糖化。初始溫度冬季26℃—28℃,其他季節(jié)22℃—25℃,料層厚度15cm—19cm,水分為55%—56%,培菌時間依季節(jié)靈活調(diào)整,冬季24h—36h,其他季節(jié)20h—24h,培菌溫度35℃—38℃,不超過40℃。
培養(yǎng)料表面均勻覆蓋厚度3.0cm配糟保溫保濕,冬季加蓋草簾保溫。
培菌糖化要求
理化指標:還原糖3%—6%,水分55%—58%,淀粉23%—26%。
感觀指標:清香味甜、不流汁,無霉變和異雜味、雜菌少。
3.4 大曲續(xù)糟泥池發(fā)酵
將培菌糖化好的原料配糟加大曲泥池發(fā)酵,糧糟比1:3.5—1:4.5,加曲量20%—22%,其中高、中溫曲1:1,回酒補水發(fā)酵(每甑回20度—30度尾酒25kg—30kg),發(fā)酵周期45天—50天。
入窖溫度為15℃—18℃,水分為55%—58%,酸度為1.5—2.2,淀粉為18%—20%;出窖酸度2.5—3.5,淀粉為9%—10%,水分63%—65%,出酒率為40%—43%(60%vol)。
3.5 清蒸清燒 量質(zhì)摘酒
分層出窖,分層堆放,蒸糧蒸酒單獨進行。蒸餾時嚴格分次裝甑,分級摘酒,按質(zhì)入庫存儲,入庫酒度不低于60%vol。
蒸酒后酒糟出甑時拌入15%—20%的熟殼,堆于場地一旁備用,丟糟棄去。
3.6 雙輪底發(fā)酵
移位雙輪底發(fā)酵,取蒸餾取酒糧糟不投糧,加15kg—20kg的高溫大曲、3kg—5kg各甑酒頭摻和均勻入窖發(fā)酵,即窖內(nèi)保留兩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輪次雙輪底,新入的糟始終在下面。
轉(zhuǎn)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yè)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fā)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施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