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酒的生產方式,在保持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在設備的使用方面曾經也進行了大的改進。如由古老的木質蒸酒桶改為現在大量使用的不銹鋼活動甑桶;把天鍋冷卻改為了分體式的高效冷卻器,手推車改為行車運送等,也有的廠家嘗試機器裝甑的方法。
材料上大量地使用了不銹鋼材料。但全過程實現機械化的廠家還較少,河套酒業近幾年在機械化生產方面做了一些嘗試,收效較好。
一 河套酒業集團進行機械化或半機械化生產試驗的背景
河套酒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現擁有員工3600多人,各類技術人員300多人,總資產已超過17億元。歷來堅持以科技為先導,不斷加大產品的科技含量,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企業加快了技術創新的速度,建立了自治區級技術中心、酒體設計中心。并且配備了先進檢測設備進行白酒微量元素分析及食品安全檢測。在白酒風格特征的研究、產品的研發、品評、理化分析、衛生指標、食品安全等方面有較強的綜合實力。
隨著社會的進步,各行各業的生產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就對白酒的傳統手工操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傳統的白酒生產方式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文章來源華夏酒報低,衛生條件與食品生產的環境要求差距甚大。想要做到清潔生產很難,大量的糟醅要在操作場地翻拌、攤晾、加曲。
目前,國內大多數白酒生產廠家采用了行車、抓斗、活甑桶,勞動強度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勞動強度大的攤晾、拌料仍未能實現機械化。而且目前的白酒企業大都在進行大規模的擴建,擴大生產規模,需要大量的釀酒工人,招工難幾乎成為每個制酒企業面臨的難題。
基于以上原因,近幾年來,河套酒業一直嘗試實現機械化,來解決面臨的生產難題。
二 機械化生產的實現
1 河套五原公司生產模式的設計及實現
1.1工藝路線的選擇:
河套酒業集團五原河套公司釀酒的生成模式首次的試驗方案工藝路線是清蒸二次清的工藝路線,并以此為原則進行了生產設備的設計。
1.2 生產規模的選擇:
根據當地清香型白酒的市場總體容量,生產規模設定為2000t/年。
1.3 生產模式的選擇:
生產模式借鑒了臺灣金門酒業的機械化生產方式,除工人上甑蒸酒外,其余生產過程全部實現機械化生產。物料輸送采用斗提、螺旋,刮板,皮帶等輸送機械和叉車運輸。
1.4 主要設備設計原理和性能
糧食的儲存及輸送:
原料高粱經去雜后用筒倉儲存,每個倉容量為2000噸,兩個倉聯通由螺旋輸送機及刮板機輸送,直接輸送至車間的高位計量暫存倉,糧食在車間由高向低輸送,糧食的輸送在車間內控制。
高壓蒸煮系統:
設置3個It干糧高壓蒸煮鍋,經過反復試驗,保持1.5公斤的壓力30分鐘是蒸煮的最佳參數,可以達到整粒高粱蒸煮。蒸煮鍋壓力自動控制,在達到設定的壓力后自動關閉蒸汽,安全可靠。蒸煮鍋必須可以翻轉,以達到自動出料的目的。
攤晾及輸送系統:
攤晾機的基本原理是采用鼓風、抽風晾冷的辦法,材料在不銹鋼網帶上勻速地前進,料層高度調節到合適高度,一般為3cm—5cm,視氣溫情況而定,在行進中鼓風降溫晾涼,同時啟動加曲機將曲粉灑到料層上面,攤晾及輸送必須滿足生產規模的要求,網帶輸送速度加曲量必須可調。
末端連接皮帶輸送機,將材料送入發酵槽車中,由叉車送到發酵間發酵。
蒸酒攤晾系統:發酵好的材料由叉車送到翻轉機構,翻轉出料,由皮帶輸送機經加稻殼送至甑桶位置,人工上甑蒸酒,采用分體式水冷卻器。蒸完酒后甑桶翻轉出料,輸送帶送入攤晾機吹涼,加曲再次入槽車二次發酵。
各單臺設備之間與各設備系統之間必須銜接和匹配好,各種參數要設計合理。
1.5 純糧固態白酒機械化生產試運行的效果及下一步的試驗計劃:
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運行,純糧固態白酒機械化生產基本實現項目的設計要求。與傳統的生產相比,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效率。傳統的手工班組8人每天生產投糧1.1噸,現14人每天生產投糧8噸。另外基本達到了清潔生產的標準,符合食品生產的現場要求。
下一步計劃設備方面的改進,可以增加恒溫恒濕及二氧化碳檢測及控制的堆積箱進行充分的堆積發酵來生產符合香氣豐富的調和酒,還要進行減壓蒸餾的試驗,目的是通過減壓蒸餾來更多地提取酒醅中的高沸點水溶性物質,來改善酒體的味感。
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夏季材料溫度降得不是很低,將來要增加鼓風制冷和空間制冷,以便材料能夠較快速地降溫,同時達到恒溫發酵,有利于酒質的穩定和提高。另外,仍然沒有解決手工裝甑的問題。
2濃香型機械化生產模式的設計及實現
2.1濃香型生產設備的流程設計:
濃香型生產設備的設計目標就是生產過程中材料不落地,減輕勞動強度,基本實現清潔生產。除人工上甑蒸酒外,其余生產過程基本實現機械化生產。
出窖采用行車抓斗的形式。
上甑前的拌料采用拌料混合機。工作容量:2立方,要求拌料均勻,材料不發軟。
蒸酒后的攤晾采用糧糟攤晾加曲機。工作能力:3—4立方/小時,輸送速度,加曲量可調。
水冷卻器改為風冷卻器。
2.2主要設備設計原理及性能
拌料混合機:
拌料混合機既要對酒醅、糧粉、稻殼充分攪拌,又不能對糧糟造成擠壓,可以用于攪拌好的糧糟出料。經過多次反復試驗,拌料混合攪拌機采用雙螺帶結構,轉速2.5—3.5rpm為宜,拌料混合時間為5—10分鐘,出料時間為3—5分鐘,通過皮帶輸送機送料,總功率為6.7kw。酒醅、糧粉、稻殼在拌料混合機中由雙螺帶的作用下,物料由外到內、由兩邊到中間充分混合攪拌,模擬人工翻拌,使酒醅、糧粉、稻殼充分攪拌,又不會對糧糟造成擠壓。
糧糟攤晾加曲機:
濃香型糧糟特點是濕度、粘度大,網帶特別容易堵塞,經過多次反復試驗,采用篩孔板樹洞,孔徑5—7mm,通孔率大于等于25%。根據生產規模設定攤晾及輸送速度:3—4立方/小時,糧層厚度30—50mm為宜,網帶輸送速度0.24m/s,糧食由100℃冷卻到25℃,采用自然風送風引風冷卻,自然風溫度為28℃,進行熱平衡計算,確定風機型號。加曲機根據加曲量確定速度,并設置送料料斗,篩孔板輸送、加曲機和送料料斗分別采用變頻調速并聯動。利用篩孔板輸送和送料料斗的速度差調整糧層厚度,通過聯動保持糧層厚度、加曲量比例恒定,根據輸送速度、糧層厚度調整冷卻風量。輸送功率1.5kw,攪拌功率1.5kw,冷卻功率4.5kw。
風冷式冷卻器:
充分利用河套地區氣溫較低、特別是夏季室內氣溫不高的特點,采用風冷式冷卻器。酒蒸氣經過250米的冷卻翅片管將酒蒸氣的熱量傳遞到翅片上,冷卻器頂部安裝大功率低噪音軸流風機,使氣溫較低的自然風迅速通過翅片管并帶走酒蒸汽的熱量,達到冷卻效果。
2.3濃香型生產設備的使用效果
經過多次的試驗改進,現在幾個主要環節已經達到目標。
出窖:
采用行車抓斗的形式,正在改造。主要目的是形成有序的物料輸送鏈,大大減輕勞動強度。
拌料:
采用拌料機,拌料機用減速機帶動螺旋式攪輪實現拌料的作用。然后由皮帶輸送機送出。這個環節完全代替了過去的人工翻拌(每天約30立方),而且翻拌非常均勻。
材料的攤晾,由人工改為攤晾機,由行車將加水量后的材料吊入攤晾機的盛料斗中,由網帶將材料帶入,同時鼓風降溫,連續生產,同時由加曲機構加入曲粉,中間有攪拌機構進行翻拌。材料從攤晾機出料口落入盛料斗中,再由行車吊入窖池入窖。
生產過程中的裝甑環節未能以機械代替人工,所以只能算半機械化生產。河套地處北方,冬季最低氣溫—20℃,冬季車間蒸糧、攤晾產生的蒸氣排放不暢形成霧氣會大,并有凍融現象,腐蝕建筑材料,影響安全和操作,河套酒業將攤晾過程中產生的蒸氣集中到了室外,而蒸糧產生的蒸氣還沒有達到集中排放,有待于進一步解決。
因為生產時間短,經濟指標不能分析。另外還需要時間解決排氣問題,因不是批量生產理化指標不一定準確,還有待進一步改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