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白酒企業似乎必須要做文化,似乎一個白酒企業如果不做文化,便難逃“墻上蘆葦、腹中空空”的形象。但真要做起來,又有幾家企業能真正做透自己的文化,并將之切實轉變為開拓市場的利器,而不僅僅停留于外表的花拳繡腿呢?遼寧道光廿五集團滿族釀酒有限責任公司在這點上做出了斐然的業績,他們傾心打造的集團文化內可聚力凝神,外可開疆拓土,很值得白酒企業借鑒和參考。
內練精氣神
文化是無形的,但它又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未來企業的發展,科技、人才、智力是核心競爭力,而企業文化則是這些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載體。道光廿五總經理曹旌表示,公司深明“重視企業文化建設,就是著眼于企業未來”的道理,始終將文化融于企業管理中,為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深厚內力。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道光廿五便開始逐漸培養這股“內力”。領導班子提出了“一切向一線傾斜,讓一線高興”的口號,將口頭、筆頭、鏡頭對準一線工人、工程技術人員、銷售人員。曹旌表示,通過十余年來的始終如一,這種一線至上的思想被打造成了道光廿五企業文化中不可動搖的核心部分,企業每一個成員的潛力都在這種文化的激蕩下得到了最大程度地挖掘與發揮,其最終結果就是為企業開拓市場凝聚了充沛的丹田真氣。
外練筋骨皮
通過建設企業與品牌文化,道光廿五的外功同樣日趨成熟,這體現在企業的品牌形象與外部形象上。
品牌是一個白酒企業拓展市場的根本,若沒有了這個“筋骨”,任其吆喝得再賣力,也極有可能落得事倍功半。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道光廿五正是通過文化建設升級了自己的品牌形象。道光廿五歷史悠久,歷史上屬皇封燒鍋,曾被尊為宮廷宴酒。以此為契機,企業創造性地開展了一系列公關與推廣活動,讓社會名流、高端人士首先看到并欣賞自己的歷史文化優勢,然后,借用他們的聲音將這個信息發散到市場,收到的影響往往是雙重的:既直接刺激了銷量,又持續為道光廿五換來良好的口碑。
至于“皮膚”,就該是企業的外部形象了。在塑造企業形象的過程中,道光廿五始終緊密圍繞文化這個主題,收集整理文物,修建凌川牌樓、文化墻、歷史展館、世紀園等一系列舉措,充分體現了文化因素在打造企業形象過程中所起到的“經營美學”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經過長期的堅持與傳承,目前道光廿五的企業形象已成為企業實力的象征。
曹旌歸納認為,文化無疑是提升白酒企業境界的一件利器,要發揮它的作用,必須要從內而外,扎實、長期地去營造培養,讓一個企業的“精氣神”和“筋骨皮”都深深打上一個文化體系的烙印。若只是為了謀求眼前利益而去刻意經營、炒作文化,其結果很有可能與初衷適得其反,對企業形象造成傷害。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李蔚